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赴昭通调研天麻产业 探寻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2日 14:23 作者:张前发 点击数:
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赴昭通调研天麻产业
探寻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2025年7月11日,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前发一行赴昭通市,针对以天麻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团队先后与昭通市科技局副局长余涛、科技合作科科长王涛、办公室主任赵才武,昭通学院负责天麻研究院的副院长刘德福,善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德婷及昭通天麻协会会长王万银等进行深入交流,系统了解当地天麻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及发展方向等核心情况,为校地协同推动高原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品质优势凸显,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昭通天麻作为昭通高原特色农业的核心品类,其资源禀赋与品质优势尤为突出。当地天麻以乌天麻为绝对主导品种,红天麻为次要栽培品种,而绿天麻因生长条件苛刻成为稀缺资源。经专业检测,昭通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普遍达到0.3%以上,部分优质产区样品更是高达0.6%-0.8%,显著高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0.2%标准;同时,其腺苷、天麻多糖等活性成分含量亦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核心品质优势。


二元结构成型,多元应用初显活力。昭通天麻产业已构建起药用与食用并行的二元发展格局。在药用领域,依托传统中医药理论开发的天麻胶囊、天麻素注射液等制剂工艺成熟,市场需求稳定,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30%-40%;在食用及保健领域,产业化进程已初步推进,天麻原浆(日均产能约5000瓶)、天麻酒(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等产品凭借“药食同源”属性站稳区域市场。据普耕农业科技等企业实践数据显示,此类产品的复购率较普通农产品高出15%-20%,市场竞争力显著。
直面发展瓶颈,共探升级突破方向。调研同时关注到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受天麻与蜜环菌共生生态特性影响,其生长周期长达3年(含种麻培育1年、商品麻栽培2年),导致单位时间产量密度较低。2024年,昭通全市天麻鲜品产量约1.2万吨,人均占有量及规模化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在产品种类拓展、营销模式创新、市场范围拓宽及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当地企业也存在进一步优化的需求。
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与昭通各方就以高原绿色产业为核心的合作方向达成初步共识。交流后一致认为,昭通天麻已凭借独特品质优势奠定坚实产业基础,若能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产量制约,同步优化产品结构与营销体系,其作为高原特色农业标杆的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或将与昭通携手,以科技赋能与资源整合为抓手,助力天麻产业实现高质量升级,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向新台阶。
作者:张前发 编辑:樊肖雄 审核:艾政公